市中招商引资
市中概况市中区位于济南市中南部,东邻历下区,西靠长清区、槐荫区,北倚天桥区,南接历城区。南部有兴隆山、桃花山、大寨山;东部有佛峪沟、青铜山;北部有登州泉、望水泉、东高泉、杜康泉、双桃泉、西密脂泉、石湾泉等七大名泉。辖区面积280平方公里,辖17个街道办事处,102个居委会、77个行政村,户籍人口58.5万人。市中区作为济南市的中心城区,是全市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金融中心。作为政治中心,辖区驻有山东省委、济南军区等重要党政军机关;作为经济中心,基础设施完善,总部经济发达,驻有国内外大型企业区域总部130余家;作为文化中心,驻有山东财经大学、济南大学、山东大学南校区等高等院校和山东新华书店集团、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文化传媒企业,拥有江北地区最大的文化市场——英雄山文化市场,同时也是老商埠核心区所在地,历史文化底蕴深厚;作为金融中心,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是全市金融机构种类最为齐全、数量最多、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。2011年11月,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被确定为全省10个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。区划人口市中区辖区面积280平方公里,辖17个街道办事处,102个社区居委会、77个行政村。常住人口73.6万,户籍人口58.5万。人口出生率10.5‰,死亡率6‰,自然增长率4.5‰。辖区有少数民族36个(回、满、蒙古、朝鲜、土家、壮族等),少数民族人口约3万。自然坏境地形地貌:辖区地处泰山北麓低山丘陵和鲁西北黄河冲积性平原。南部多为低山丘陵,西部、北部地势平坦,依次为低山、丘陵、山后倾斜性平原。南部低山丘陵海拔89-754.7米,北部倾斜性平原海拔30米。地质:北部为新生界黄土及沙砾沉积为主,南部以古生界灰岩为主,岩层呈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,三组断裂切成块状。山脉:辖区山岭主要有橛子山、马鞍山、英雄山、郎茂山、青龙山、簸萁山、马武寨北峰、狼窝顶山北山、青桐山、顶沟峪、半偏山、珍珠山,最高为青桐山,海拔754.7米,最低为白马山,海拔89米。河泉:辖区河泉水文条件为寒武、奥陶系碳酸岩层分布密集地带,大气降水渗入地下,形成裂隙岩下溶水。由南向北、朝低洼处潜流,受济南辉长岩体堵截后,水涌地面形成闻名全国的趵突泉群。辖区东北部有七十二名泉中的登洲泉、望水泉、东高泉、杜康泉、西密脂泉、双桃泉、石湾泉等七个名泉,水涌与宋、枯于今。主要河流有兴济河、夹河、西护城河、南圩壕、新生大沟、腊山河、玉符河。除夹河外,均为泄洪的季节性河流。土地:辖区土壤主体为褐土类,土龄长,层段明显,土层深厚,有覆盖层积物,土壤中微生物活动旺盛,易保肥保水,熟化程度高,适宜耕种。其中分:褐土性土,亦称石渣土、沙土,分布在七贤、党家、十六里河地区;淋溶褐土(亦称黄沙土),主要分布在党家、十六里河地区,呈中性,耕层质地适中,通透性好,亦种植地瓜、花生、土豆等作物。气候:辖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,春季干燥少雨,多西南风、南风,夏季酷热多雨,秋季天高气爽,冬季严寒干燥多东北风。年平均气温14.8℃,年平均降雨量592.5毫米。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、西南风,年平均风速3米/秒,风力2~3级。每年4月风速最大,平均风速4.3米/秒。水资源:辖区地下水主要为岩溶承压地下水,流向一般由南向北或西北,符合《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要求,是良好的重碳酸钙型、低矿化度饮用水。矿产资源:主要有石灰岩矿、粘土矿。经济建设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,坚持把稳增长、调结构作为首要任务,大力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,加快产业转型升级,区域经济发展稳步回升、质量效益不断提高。经济总量稳步扩大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58.5亿元,增长9.3%;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5.6亿元,增长21.8%;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30亿元,达到33.1亿元,增长22.5%。产业优势更加突出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453.2亿元,增长10.1%,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58.9%,市中区被评为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区。金融业较快发展,渣打银行、广发银行等31家金融机构落户开业,全市第3家外资银行——东亚银行济南分行、全省第2家外资财产保险公司——利宝保险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签约落户,金融业实现区级税收7.54亿元,增长34.4%。商贸业繁荣发展,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7.3亿元,增长14.9%,英雄山文化休闲商业街成为全市第一条国家级特色商业街。发展活力不断增强。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,积极培育亿元楼、特色楼,辖区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务楼宇达到56座,总部企业达到170余家。深入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,接待13个国(境)外团组参观考察,市中区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市第四区缔结为友好城区,进一步扩大了市中区的对外影响力和开放度。充分利用国际、国内两个市场、两种资源,大力推动区域经济全方位、多层次、宽领域发展,全年引进新注册项目655个,实际到位资金54.7亿元,完成年计划的212%;实际利用外资2.09亿美元,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、华能山东电力燃料有限公司等39个总部型项目相继落户,平安金融中心、天力国际城项目已签定框架协议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,新增个体工商户3110户、私营企业1420家,新增注册资金4.5亿元。发展方式加快转变。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,新认定市级自主创新产品36项,组建山东省企业院士工作站1家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,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49项,腊山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顺利通过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复审,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85.5%,列全市各县(市)区第1位。节能减排深入推进,全年淘汰落后设备77台(套),完成污染减排项目7个,彻底拆除了九龙水泥厂和卧虎山水泥厂5套水泥磨机,全面完成了市里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。城市建设按照主城带动、板块布局、全域发展的理念,深入落实“一核三区”、“六大基地”、“一河多园”发展规划,加快推进总投资1690亿元、总规划建筑面积2836万平方米的33个投资过亿元项目,完成征收拆迁80万平方米,供应土地120万平方米,开工建设280万平方米,全区城乡统筹、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加快形成。中心城区增创新优势。围绕增强中心城区的带动能力,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步伐,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已形成规模,经八纬一、梁庄等4个棚改项目基本建成,绿地普利中心、中海九曲、文庄公租房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,中山公园东、山东书城、润华国际财富中心、祥泰广场、华润依山郡等项目全面开工,南北康、搬倒井、小岭等片区完成房屋丈量,中心城区的承载力、辐射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。城郊西南部释放新空间。围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,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,强力推进城郊西南部的规划建设,确定了六大产业基地的边界范围,完成了现代物流、高新技术、文化创意、交通装备四大基地的规划策划方案,岳而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安置房的立项、土地等手续,大庙屯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拆迁26.9万平方米,仁里村、董庄村等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完成拆迁5万余平方米,韩庄等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规划策划方案获得审批。南部农村呈现新变化。围绕生态改善和生态富民,进一步加大南部山区的保护与发展力度,投资2800余万元的玉符河(宅科—崔马桥段)治理工程全面竣工,新建“五小”水利设施200处,投资1500万元的大党路改造工程全线竣工;新建都市农业园区3个,全区市级以上现代都市农业园区达到13个,“一河多园”生态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形成。坚持把城市管理作为民生工程、发展工程牢牢抓在手上,完善城市管理体制,深入开展“四大行动”,一批城管难题得到有效破解,城乡环境质量不断改善。大城管体制逐步健全。整合城市管理资源,探索建立了集市容环卫、园林绿化、市政养护、城管执法、数字化监督等于一体的“大城管”体系,积极推进重心下移、资金下移、人员下移、责任下移,初步实现了城市管理的规范化、长效化。大力推进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,提前完成了6个城郊街道办事处的达标验收。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、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,建立完善了监督有力、奖罚分明的城市管理监督考核机制。环境整治成效明显。全年投入4.5亿元,扎实推进以净化、绿化、美化、亮化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,累计排查清理垃圾26.2万立方米,完成楼体亮化26栋,高标准整治了103省道、104国道和二环南路、二环西路,新增、提升绿化面积28万平方米,绿化荒山5000亩,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3.9%,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列全市第一。市政设施建设不断加强。完成了经二路、刘长山路等5条道路的拓宽改造,维护整修纬二路、玉函路等60条道路;改造提升王官庄九区等9个开放式居民小区,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8.4万平方米,新建休闲健身广场19处,增设停车位500个,社区设施更趋完善。全面落实河长制、河段长制,对袁柳河、十六里河西河等9条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,清理淤泥垃圾7万立方米,确保了行洪畅通。教育概况市中区现有区属各类学校66所(职专1所,初中16所,小学49所),教职工4363人,在校生59921 人。其中,省规范化学校17所,市规范化学校9所,省教学示范学校6所,市教学示范校1所,省电教示范学校20所,省科普示范学校2所。辖区内共有幼儿园103处(政府办园8处,公办性质70处,民办33处),幼儿教师1416人,在园幼儿1.8万名。其中,省示范园26所,省十佳园6所,市十佳园6所,市级一类园21所。市中区是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区、特殊教育先进区、幼儿教育先进区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、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全国随班就读工作实验区,是山东省第一个实验教学普及县区、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、素质教育先进区、艺术教育示范区、新课程改革实验区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。2005年、2008年、2011年,市中区教育局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。多年来,市中教育以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”为宗旨,确立了“均衡发展、内涵发展,创市中优质教育,为孩子未来奠基”的教育理念,紧紧围绕“公平”与“质量”两个核心,全面实施素质教育,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,全面提升干部教师队伍素质,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,全区教育呈现出优质均衡发展的良好格局。2004年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,2006年实施免费义务教育,2008年启动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,2010年提出“张扬差异、各美其美,内涵发展、优质均衡”的发展新思路,整体教育水平一直位居全市前列,基本形成学前教育、基础教育、职业教育、成人教育相互衔接,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互融合,城乡教育均衡发展,特殊教育、民族教育、艺术教育各具特色的办学格局。
招商热线:400-151-2002